作者:路遥

引言

前段时间读完了这本神作,小说篇幅很大,好久没有读这么厚的书了,可读着读着就上瘾了。作者一下子把我拉到了那个贫瘠的年代、拉到了黄土高原,见到了形形色色的人,也经历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人性的光辉和生活的艰辛,也能看到了每个人对待生活的热爱和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执念。

临近快看完的时候,还是有些许的放不下,书中有太多的意难平了没能如我所愿:李向前和田润叶、孙少安与贺秀莲、金波和他那寻不见的姑娘、孙少平和天人两隔田晓霞…… 直到故事的最后路遥老先生也许明白读者心里的压抑,给了我们情感上的满足,让我们看到了田润生和郝红梅幸福的结局……

有欢乐,也有悲伤;有无助绝望,也有欣喜若狂;有穷途末路,也有柳暗花明;就像刘同在《向着光亮那方》里写的“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也许这就是平凡的世界里平凡人的一生。

摘录

  • 孙少平的日子过得和往常差不多:吃黑高粱面馍;看借来的课外书;在城里的各个地方转悠。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和孙少平一样喜欢的县城里到处转悠,那时的我喜欢转各种商店,尤其电子产品店,只玩不买,一来二去老板都认识我了,偶尔还一块聊几句。想想那时的我很乐观很外向,现在却变的腼腆了
  • 不管别人对她丈夫怎么看,这个忠厚善良的农家姑娘,始终在心里热爱着这个被世人嫌弃的人——因为在这世界上,只有这个男人,曾在她那没有什么光彩的青春年月里,第一次给过她爱情的欢乐啊!
  • 他是个没本事的农民,不可能让孩子们在这世界上生活得更体面。他只是拼老命挣扎,让后人们像一般庄稼人那样不缺吃少穿就心满意足了。但是,这年头,他在这土地上都快把自己的血汗洒干了,家里的光景还是像筛子一样到处是窟窿眼。两个小点的娃娃硬撑着上学,烂衣薄裳,少吃没喝,在学堂里遭白眼,受委屈。大儿子本来是念书的好材料,结果初中也没上,十三岁就回来受了苦,帮扶他支撑这个家。儿子算算已经二十三岁了,还没个媳妇——像他这样的农村青年,大部分都已经娶过家了
  • 来他们家串门的村里人,都指着这一垛柴,对他父母夸赞说:“哈呀,这娃娃将来是个好受苦人!”城里人夸孩子夸学习,乡里人夸孩子夸劳动
  • 生活,生活!为什么给她出这样的难题?如果没有个李向前,她现在会仍然像过去一样,安安稳稳而又忙忙碌碌地操心着工作,内心平静得像一泓湖水——这是她最乐意的。可是,为什么要给这湖面投进来一块石头,搅乱她平静的内心世界?而更为不幸的是,由于李向前这块生硬的石头的撞击,又使她对另一个人释放出真正炽热的爱情冲动——可是,当她也给别人的心里投进去一块石头的时候,却又没溅起任何一点水花……
  • 他越来越清楚,他要是答应了润叶,实际上等于把她害了。像她这样的家庭和个人条件,完全应该找个在城里工作的人。她现在年轻,一时头脑热了,要和他好。但真正要和他这样一个农民开始生活,那苦恼将会是无尽的。她会苦恼,他也会苦恼。而那时的苦恼就要比现在的苦恼不知要苦恼多少倍!
  • 孙少平已经隐约地认识到,一个人要活得有意思,不仅是吃好的和穿好的,还应该具备许许多多他现在也不能全部说清楚的东西。
  • 一个中学生就要开始养成每天看报的习惯,这样才能开阔眼界;一个有文化的人不知道国家和世界目前发生了些什么事,这是很可悲的……
  • 事物,因而对生活增加了一些自信和审视的能力,并且开始用各种角度从不同的侧面来观察某种情况和某种现象了。当然,从表面上看,他目前和以前没有什么不同,但他实际在很大程度上已不再是原来的他了。他本质上仍然是农民的儿子,但他竭力想挣脱和超越他出身的阶层。
  • 护这个做法。除此之外,危难中的双水村别无选择。连平时谨慎的金俊山也气势磅礴地说:“干就干!不能让人家这样欺负了!只要能救活川道里的庄稼,咱们担什么风险都不怕!真是没王法了!”

    生存都成问题的情况下还会讲什么原则,社会之前如此,现在亦是如此。
  • 少安也知道他二爸说的是实情。他对二爸说:“我知道你的难处。按乡俗,你不请秀莲吃饭,村里人会笑话的……这样吧,我把我家的白面拿一升,给你送过去。白天怕村里人看见不好,我今晚上给你送过去……”
  • 对于双水村没媳妇的庄稼人来说,能带着自己的未婚妻到县城或米家镇去扯衣服,这就是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他们心里盘算:什么时候自己也能像这家伙一样,得意地在车子后面带个姑娘呢?
  • 张有智在田福军说话的时候,连喝了几大杯酒,已经有点醉了,趴在桌子上,眼里竟然噙满泪水,说:“我晚上常和老婆说这些事,两个人有时候一晚上都合不住眼……唉,按说咱现在有职有位,有吃有喝,可是国家搞成这个样子,个人满嘴砂糖嚼起来都是苦的!建国二十几年了,群众还吃不饱饭!我看见工地上穿得烂囊囊的农民,心里就感到难受和羞愧!可周文龙这种缺肝少肺的小子,还用法西斯手段对待他们……”

    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能说出上面这段话,他是真的把老百姓放在心里了,是现在多少领导、干部应该去学习的。
  • 大自然不管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按它自己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变换着一年四季。

    这段话很有意思,就像时间一样,不管你重视它亦或是不看重视它,珍惜它还是不珍惜它,它就那样一点点的流逝着,抓不住也停不下来。
  • 田润叶坐在这河岸上,望着春日里东去的流水。她想起去年的现在,是她和少安两个人坐在这地方。她当时心儿是怎样嘣嘣地欢跳啊!可是一年以后的今天,她一个人坐在这里,胸膛里像装着一块冻冰。抬头望,桃花依然红,柳丝照旧绿;低头看,青草又发芽,水流还向东。可是,景似去年景,心如冰火再不同!

    这就是青春的烦恼,写的是那么的朴素而真实,让我想起了一首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 国家的不幸,社会的动荡,使大人成熟,孩子成长——一九七六年,中国人都好像年长了几岁!
  • 但他不想参加这个婚礼,更主要的是,他心里隐隐地有些难受。他现在越来越清楚地感觉到,本来,润叶姐应该是他哥的媳妇。但是两个家庭贫富的差别,就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在了两个世界。他们是不得已,才各自找了自己的归宿。人生啊,有多少悲哀与辛酸!
  • 人只能按照自己的条件寻找终身伴侣。就好像种庄稼一样,只能把豆角种在玉米一块,而不能和小麦种在一起。
  • 不管怎样,千万不能放弃读书!我生怕我过几年再见到你的时候,你已经完全变成了另外一个人。满嘴说的都是吃;肩膀上搭着个褡裢,在石圪节街上瞅着买个便宜猪娃;为几根柴火或者一颗鸡蛋,和邻居打得头破血流。牙也不刷,书都扯着糊了粮食囤……”
  • 他和大家一一握了手,也没坐,立在茶几前说:“今天把同志们找来,不说别的事。咱们一块去坐一次公共汽车怎么样?”
  • 车门“哗啦”一声打开,上面的人还没下完,下面的人就像决堤的洪水一般涌进了车厢。一刹那间,几位领导就被挤得一个找不见一个了。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高中时代,每次学校放假加村里就像是打仗似的。在客运站坐大巴车,虽说有人监管不能超员,但车子出了站之后就开始疯狂的上人了,如果车子还有一丝空间,他们会在路上等着不走,一直等到另一辆车子来了之后,两辆车的人合成一辆,挤的人脸都能贴着窗户
  • 如今,生活已使他们天各一方;但不论怎样,他在内心深深地感谢润叶,她给他那像土块一样平凡的一生留下了太阳般光辉的一页。是的,生活流逝了,记忆永存;他忙乱和劳累,常常想不起她,但并不是已将她遗忘。
  • 田福堂从双水村眼前社会生活的大镜子中,看见了自己的渺小。他一个人在山里突然想,这世界离开谁都可以!天照样刮风下雨,女人照样生娃娃!别说他田福堂了,就是毛主席不在了,中国还不照样是中国吗?
  • 少平想起他做活的那家人对他的情义,第一次深深地感受到,人和人之间的友爱,并不在于是否是亲戚。是的,小时候,我们常常把“亲戚”这两个字看得多么美好和重要。一旦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我们便很快知道,亲戚关系常常是庸俗的;互相设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难也常常是亲戚们造成的;生活同样会告诉你,亲戚往往不如朋友对你真诚。见鬼去吧,亲戚!
  • 但他又知道,秀莲不情愿这样。他的妻子搬到新地方以后,分家的意识表现得越来越强烈。现在,她自己有时候甚至不回父母那里去吃饭;而利用一点简单的炊具在新居这面做着吃。这使少安十分难堪。更不像话的是,秀莲对待老人的态度也不像前几年那样乖顺;回到家里,常常闷着头不言不语。很明显,在老人和秀莲之间,已经出现了一种危险的裂痕;作为儿子又作为丈夫的他,手足无措地被推到了这个令人尴尬的夹缝中间。
  • 是啊,对于他们老两口来说,一生操劳不都是为了儿女能过上好日子吗?以前世事不饶人,使他们除不能为儿女谋福,还要拖累孩子们。现在既然光景日月能过了,为什么还不让娃娃过两天轻快日子呢?可怜的少安十三岁到如今,生活压得他一直像个老头一样直不起腰来,现在不能再连累他了!不分家,秀莲不痛快,儿子的处境也难。他们老两口怎忍心看着小两口闹别扭呢?不论从哪个方面说,这家是应该分了,也到分的时候了!
  • “前年国庆节……你看不上咱,咱没等头,就寻了男人……”侯玉英虽然大方地说了句玩笑话,但脸已经通红了。
  • 和侯玉英这次意外的邂逅,使孙少平感慨万端。唉,时过境迁,他们这一茬人已经开始各自寻找自己的归宿。同学之中,有的已经结婚,并且有了儿女,安安稳稳过起了光景日月。少年!少年!那是永远地逝去了……
  • 田福军带着某种安慰的口吻说:“黑老,有一点是肯定的,以后的人们绝对不会怀疑你当年的讴歌完全出于真诚。至于你当时的认识和判断,那不可能超越时代的局限性。这种现象古今中外的大作家也不乏其例。我好像记得列宁在评价列夫·托尔斯泰时,也指出了他在这方面的局限性。但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托尔斯泰,反而称赞他的作品是俄国革命的一面镜子。我是外行,胡说八道!不过,你的《太阳正当头》的确细致地描写了当时农村的社会生活,这一点就足以使以后的读者仍然要读这本书。我认为,不能因作家对当时的生活做出不准确的认识和结论,就连他所描写的生活本身也丧失了价值。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托尔斯泰……”

    这段论述真是绝了,有理有据,引经据典,让人听着很舒服,说话真是一门艺术。
  •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每天都要发生许多变化。有人倒霉了,有人走运了;有人在创造历史,历史也在成全或抛弃某些人。每一分钟都有新的生命欣喜地降生到这个世界,同时也把另一些人送进坟墓。这边万里无云,阳光灿烂;那边就可能风云骤起,地裂山崩。世界没有一天是平静的。可是对大多数人来说,生活的变化是缓慢的。今天和昨天似乎没有什么不同;明天也可能和今天一样。也许人一生仅仅有那么一两个辉煌的瞬间——甚至一生都可能在平淡无奇中度过……
  •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而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人。有了这样的认识,你就会珍重生活,而不会玩世不恭;同时也会给人自身注入一种强大的内在力量……
  • 痛苦啊,往往是人走向成熟的最好课程。

    痛苦使人走向成熟,是因为它磨练了人的心智,逼着我们去思考人生意思,也许会怨天,也许会忧人,也许会恨命运的不公平,也许也会恨自己的不争气,但也正是你走过的荆棘,跨过的坎途,成就了现在的你。
  • “唉……我的情况一言难尽。我前年结婚到这里,去年刚生下孩子,男人打土窑被压死了……”

    郝红梅一直想摆脱命运,可命运就是这么爱捉弄人,唉
  • 我们出身于贫困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鄙薄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一生受用不尽;但我们一定又要从我们出身的局限中解脱出来,从意识上彻底背叛农民的狭隘性,追求更高的生活意义。
  • 爱情啊,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有可能是地狱之火!但人又不能不去爱!是的,什么也别想阻止爱,不管这爱给人带来的是幸福还是不幸。爱往往是不清醒的。尤其对某些人来说,常常像奔涌的火山熔岩顾不得择道而行——结果把自己也烧坏了……
  • “那就是说要把腿锯掉?”登云绝望地问。

    前面看着李向前的种种不幸,心里就一直揪着,希望他能迎着自己的春天,可终究还是没逃脱命运的捉弄,婚姻的不幸,才是人一生中最大的不幸。
  • 这是人生的心酸。在我们短促而又漫长的一生中,我们在苦苦地寻找人生的幸福。可幸福往往又与我们失之交臂。当我们为此而耗尽宝贵的青春年华,皱纹也悄悄地爬上了眼角的时候,我们或许才能稍稍懂得生活实际上意味着什么……
  • 大学,这是人生的一个分水岭。当你一踏进它的大门,便会豁然明白,你已经从孩子变成了大人。青春岁月开始了。这是你的黄金年华,连空气都像美酒一般醇香醉人。
  • 那种由希望所带来的幸福,以及这幸福被粉碎后的痛苦,都很快退潮似的一齐消失了。郝红梅又日复一日开始了她那麻木不仁的生活。她带着自己的孩子,做饭,喂猪,种地。没有笑容,也不哭泣。没有过去,也无未来。天明时,她去干活;天黑时,她就睡觉。所谓明天,也无非是和今天同样的一天……她的小亮亮跟着她,就在这寂寞的日子中一天天往大长。他是个好动的孩子,一刻也不停地跑动和玩耍。母子俩相依为命,他从不离开她身边。她在地里劳动的时候,他就在周围玩。他最爱玩的是打窑窑,每天都要在地里造几孔“窑洞”。唉,他父亲就是打土窑才丧命的……不知哪一天,孩子突然问她:“妈妈,人家都是爸爸在地里干活,你为什么不让爸爸干?我的爸爸在哪儿哩?”孩子的问话像尖刀一般戳在了她的心口。她几乎想放开声哭一鼻子。她强忍着泪水对儿子说:“你爸爸……到外面去了……”
  • 这些人到此年龄,便觉得自己的一生已“大势已去”。想过去,尽是遗憾;望未来,满目黄昏,夕阳西下。
  • 这样,红梅就当了双水村小学教师。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情感上的满足——我们多么愿意不幸的红梅能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开端。

写于 2023-08-28 21:40 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