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开复/陈楸帆
引言
做为一名程序猿,这本书看的我是热血澎湃、思绪万千,作者以科技与科幻相结合的方式,谱写了2042年AI技术在各行各业中的宏伟蓝图,强烈推荐都读一下这本书。
最近爆火的Chat GPT
让我对这份蓝图更加的坚信,让人有一种未来已来的即视感。而前几天Chat GPT-4
里程碑的发布,让更多人看到了它的恐怖之处,也让更多人担心自己的饭碗也不保了。
但我的态度是比较积极的,我倒是希望它能走的更快、更远,用书中的一段话来说就是“我们要相信,人活在世上不应庸庸碌碌、日复一日地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更不应让我们的后代再继续这个轮回”
。每个人不再以功利的心态去工作,而是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会创造出更大的价值,人生才会更有意义。
摘录
序一 AI的真实故事
- 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每当有撼动现状的新技术出现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基本上都是惶恐、忧虑,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惶恐、忧虑通常会消失,新技术将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改善现有生活的质量,提供更多的便利。
- 人类将与AI达成人机协作,AI负责定量分析、成果优化和重复性工作,人类按其所长贡献自己的创造力、策略思维、复杂技艺、热情和爱心。
序二 创造未来,从想象未来开始
- 正如阿玛拉定律所揭示的那样:“人们总是高估一项科技所带来的短期效益,却又低估它的长期影响。”
开复导读
- 无论是谁,人或者AI,告诉你你不能做什么,别听他们的。有些事情如果自己不去尝试,你永远也不会知道答案。”
- “如果人类告诉AI,嘿,让这些人的保费降得越低越好。然后,AI就会千方百计地去实现这个目标。客观上,GI的建议会让投保人活得更久、更健康、更安全,但除此之外,它不会考虑其他的因素,比如这些人快不快乐。”
深度学习带来的问题
- 如果人们对AI的个性化推荐上瘾,这类应用程序就可能缩窄人们的视野、扭曲事实的真相、加剧社会的分化,对人类的情绪、心理健康、幸福感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AI安全
- 技术创新所带来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依靠新的技术创新来进行改善或彻底解决。
- 人类唯一可能超越AI的领域,只可能在机器无法触及之处,那是属于人类感性与直觉的领域。
- 再强大的公司都可能在一夜之间倒闭,行业可以消失,技术可以过时,人总能摸索着找到出路。
NLP能通过图灵测试或者成为通用人工智能吗
- 这种无所不知的序列转导模型将有可能覆盖人类有史以来的所有知识,而人类需要做的将只是向它提出正确的问题。
教育领域的AI
- 今天的教育,无论在本质上还是在教学形式上,同100年前相比,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都知道今天的教育所存在的不足──它是“一刀切”的,无法为学生提供定制化的个性教育;它是昂贵的,无法彻底解决贫穷国家及偏远地区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不过,通过AI与新技术的融合,我们有望攻克这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并为教育创新带来新的生机。
- 今天已在爱学习双师课堂上投入使用的虚拟老师
- 因此人类教师不必再把主要精力放在传授死记硬背的知识上,而是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用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性格、情商上,以及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应变能力等非知识性的软实力上
- 智能枕头监测到睡眠中的陈楠呼吸和心率都有些异常,便用轻柔的震动和音乐将她唤醒。
- 所以我现在做的事情也算是一种报恩。我也害怕,可如果因为害怕,就不去帮助别人,不去爱别人,冷冰冰的,人跟机器又有什么两样呢?
AI在蛋白质折叠、药物筛选及研发方面的潜力
- 科学家可以站在AI的肩膀上,参考系统给出的推断,排除“错误选项”,然后再进行下一步研究。
机器人技术的工业应用
- 只有当业界预见到一些高价值的应用能够落地时,那些与之相关的耗资巨大的技术才有机会不断发展、走向成熟
- 那些狂热的粉丝不接受自己心目中的博嗣X改变人设,认为一定有幕后黑手在操控。她们集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攻击相关网站,造成大面积的网络瘫痪,也因此引发了关于偶像与粉丝关系的社会大讨论。舆论矛头直指我本人,认为是我误导了年轻人的价值观,创造出畸形的粉丝产业,浪费了大量的社会注意力资源。
XR技术:全方位覆盖人类的六感
- 我预测,XR眼镜有望在2025年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也许苹果公司将再度成为这一技术普及的最佳催化剂(有传言称苹果公司正在研发相关产品)。过去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平板电脑,苹果公司历史上的多项产品都是颠覆消费性电子行业的关键,快速成为各家公司竞相模仿的对象,随后蜂拥而至的模仿者会通过大规模量产降低产品组件的成本,拉低终端消费者的零售售价,最终实现新产品的市场普及。[插图]
XR技术普及背后的伦理道德和社会问题
- 如果把AI比作“点金手”——让数据“活起来”驱动智能化的社会,那么XR的魔法就是“乾坤袋”——从我们的眼睛、耳朵、肢体,甚至是大脑中,收集难以计数的高质量数据。当这两项技术相遇擦出火花时,人类将有机会更深刻地了解自身、强化自我、穷尽人类体验的各种可能性。对于这一点,我个人深为企
真正的自动驾驶什么时候才会出现
- 通过重建基础设施,我们可以通过尽量降低自动驾驶车辆附近有行人走动的可能性,从而大幅提升L5自动驾驶车辆的安全性,使其更早上路
- L5自动驾驶、增强版城市道路、传输AR视频连接远程操作中心的6G网络等将实现技术融合,预计在2030年前后便能开展实验性部署。我们预测,随着技术的迭代升级,L5自动驾驶将在2040年左右实现大范围的安全落地。
L5自动驾驶车辆将带来的影响
- 当乘客赶时间时,他所搭乘的车辆可以向其他车辆提供减速和让行的奖励(比如付给对方1元钱),争取让对方允许自己超车
阻碍L5自动驾驶的非技术性难题
- 其一,在推出自动驾驶产品之前保持谨小慎微,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缓慢收集数据,以避免任何死亡事故。这是谷歌旗下的自动驾驶公司Waymo的做法。其二,在只能说还算安全的情况下尽快推出自动驾驶产品,以扩大所收集的真实数据的规模——要知道,虽然这种做法在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导致较多的死亡事故,但在未来,AI系统势必会挽救更多的生命。这是特斯拉的做法
开复解读
- 物无对错,但人分善恶。技术也是如此,它本身是中立的,关键在于人类用技术为善,还是作恶。对于人类来说,每一项全新的突破性技术,都宛如“薛定谔的猫”,既可以是普罗米修斯的火种,也可能沦为潘多拉的魔盒。是善是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操控技术的人。这就是《人类刹车计划》想要讲述的原则。
量子计算
- 量子计算机的信息存储和运算使用的则是量子比特,如电子和光子等亚原子粒子比特。这些粒子所具有的非同寻常的属性为量子比特带来了超级计算处理能力。这种非同寻常的就是量子力学原理,主要包括量子态叠加和量子纠缠原理。
- 直到最后一刻,珍妮弗的父亲才醒悟过来,他对智能助手的每一次纠错,都是在标注数据,帮助它变得越来越聪明,以替代越来越多人类职员。这就像往火堆里添柴火,加热锅里的温水,却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是那只被慢慢煮熟的青蛙。“他变成一个完
- 工作对于一个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一份稳定的收入,还意味着尊严、成就、自我价值。
- AI的发展剥夺了低收入人群的工作机会,使他们失去收入来源;进一步导致穷者愈穷、富者愈富,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因失业引起的抑郁症患病率及自杀事件剧增,甚至激起社会动荡;等等。
- 《职业救星》这个故事想探讨的核心问题是:在AI时代,是否有足够多的工作需要人类去做;有没有必要设计一些纯“虚拟”的工作场景,使失业者有机会再次获得唯有通过工作才能产生的成就感和满足感,即使他们并非真的在创造实质性的效益。
如何化解AI时代的人类工作危机
- AI所引发的新经济革命已现端倪,随之而来的工作消亡问题将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面对的时代性挑战。对此,我建议把“3R”作为人类应对AI经济变革的途径,即二次学习(Relearn)、二次定义(Recalibrate)和二次复兴(Renaissance)。3R是我们迎接时代挑战时可以努力的方向。
- 如果让我预言这场由科技进步引发的“二次复兴”将具有什么意义,我想借用美国第二任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名言:“我必须研究政治和战争,我的儿子们才有研究数学和哲学的自由。我的儿子们应该去研究数学、哲学、地理、自然史、造船、航海、商务和农业,为的是使他们的孩子有学习绘画、诗歌、音乐、建筑、雕塑、织绣和瓷艺的权利。”
迎接AI新经济以及制定全新的社会契约
- 能力越大则责任越重,我们这一代人将收获AI带来的前所未有的财富,因此也必须承担起重写社会契约、调整经济方向的责任。如果上述原因还不足以使现在的我们有足够的动力,那就让我们拉长视野,想想我们的子孙后代,想想人类文明的延续和繁荣吧
- 巨头们用算法操控人们的心智,左右政治选举结果,散布关于种族仇恨与性别歧视的言论,滥用或泄露个人隐私,强化信息茧房,让用户沉迷于即时性的感官刺激,甚至上瘾。
谁值得我们信赖并有资格存储我们所有的数据
- 腓特烈大帝有言:“我的天职就是启迪思想、陶冶道德,用我所有的手段,让我的子民拥有极致的幸福。”
- 当周围的人都在忙着赚钱、建立家庭、抚养后代的时候,你却在为了一个看起来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付出整个生命。这需要信念和勇气,我的孩子。
- 个体自我实现的每一步努力与每一个成就都应该被看见,被认可,被激励。只有这样,我们的未来才有希望,而不是变成被偷走的新一代。”
- 当廉价的能源、材料以及高效的生产力全部唾手可得时,人们将翻开全新的历史篇章——“丰饶时代”。我们之所以选择用“丰饶”这个词来描述人类生活的崭新阶段,是因为人们在这个阶段将不必再为基本的衣食住行、健康保障及娱乐生活担忧,人们不仅在物质上能够以接近免费的价格获得任何商品和服务,而且在精神上也能自由选择想从事的工作,所有人都能过上舒适的生活
丰饶时代: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
- “未来早已到来,只是分布不均而已。”
稀缺时代与后稀缺时代的经济模式
-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类的需求是无限的,但资源却是有限的(稀缺的)。如何生产、分配、消费有限的资源,从而更好地满足人类无限的需求,就是经济学所需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各种经济模式存在的意义之所在。
- 现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提出,追求自身利益是人类的天性,也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 人类对工作岗位和物质交易不再有需求,金钱和劳动力也变得多余。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任何职业,而且不再以赚钱为目的,而是希望借工作的机会探索新的世界,掌握更多的知识,以实现自我价值
丰饶时代的货币制度
- 包容性的全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被退休”的年轻人享有舒适的生活,勤劳肯干的员工有机会学习新的技能,有爱好的人可以尽情追逐自己的梦想,真心待人的护理人员可以把爱心传播到更多、更远的地方
AI的故事会迎来一个圆满的结局吗
- 我们要相信,人活在世上不应庸庸碌碌、日复一日地做一些重复性的工作,更不应让我们的后代再继续这个轮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