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斯 (Donald C. Gause) / [美] 杰拉尔德·温伯格
这本书让我想起了之前看的电视剧《理想之城》里的场景,夏明开车去公司,路上遇到了一个挡了道的车,想让对方开走,对方却说旁边有空的你开不过来是你技术的问题,于是夏明也没和对方争论,而是把车停在了他的后面,后来来了一个暴躁的人和挡了道的人理论两个人还打了一架,挡了道的人不得不移走车了。这个事情就是书中写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放大问题,将问题暴露出来才会有人重视并解决它。
摘录
- 对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美国印第安人有个专门的说法,叫做“穿别人的皮鞋走路”。要是皮鞋是用生的湿牛皮做的,效果就更好了:它会在另一个人的脚上慢慢变干收缩,直到合脚为止,这时候两个人就是同道中人了。
- “忽略问题”是一种古老但有效的方法,可以用来解决上面列出的前三个问题。这种方法其实是让我们降低敏感度。当敏感度降低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再也感受不到事物现在的状态和理想中的状态有什么区别了。
- 这家公司是该机构的第三大客户,拒绝提供服务几乎是不可能的。实际上,要用最快、最可靠的程序在最短时间内生成有 400 万个条目的列表,这一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深深吸引了程序员,所以最后他们还是或多或少把道德问题置于脑后了。这下,他们就像专业的问题解决者一样,绕过了道德考量这一关。不过话说回来,他们从未就如何应对道德问题接受过训练,所以才会专注于本职工作来解决技术问题,不是吗?
- 比利学到了有关定义问题的很重要的两点: 1. 不要把别人的解决方法作为定义问题的方法。 2. 如果你解决问题太过神速,别人根本不会相信你真的解决了问题。
- 即使问题已经解决,你也无法确定你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
- 你永远无法确定已经找到的问题定义是正确的,但是永远不要停下寻找正确定义的脚步。
- 未来的问题解决者需要掌握的一条重要规则就是:看看你对问题的理解,如果想不出至少三个可能有出错的地方,你就没有真正理解这个问题。
- 对于如何才能更好地找到不协调之处,以上经历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借助外国人、盲人、儿童来检验你给出的定义,或者让自己设身处地地站到外国人、盲人、儿童的角度上来检验。
- 当你沿着定义问题的道路疲倦前行时,过一会儿就要回头看看,确认自己没有走错路。
- 当别人可以妥善解决自己的问题时,不要越俎代庖。
- 如果一个人处于解决问题的位置,却并不受问题困扰,那就采取一些行动使他能亲身体验到问题。
- 如果人们真的开着车灯,一个小小的提醒可能比复杂的解决方案更有效。 你的灯亮着吗?
- 只要你确认问题到底来自哪里,一切都会自然地发生。尤其是因为大多数情况下,问题的根源在你自己身上。
- 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做事,另一种人制造出事来让其他人做。远离那些找事让别人做的人,你就能好好过日子了。
- 无论表面上表现得如何,在你提供他们所要求的东西之前,他们极少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 人们永远没有足够的时间把它做好,但永远有足够的时间重新来过。